✈️教育部113年度學海飛颺計畫研修心得_胡力文(2024.8-2025.5)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5-16
教育部 113 年度學海飛颺計畫
科系(所):健康產業科技管理學系 年級:三
姓名:胡力文
研修國家:美國
研修學校:聖馬丁大學
研修期間:民國 113 年 8 月至民國 114 年 5 月
--

一、 緣起
我是胡力文,來自台灣台中,目前是健康產業科技管理系的大三學生。從小我個性外向、樂於與人互動,常在團體中擔任潤滑劑的角色。朋友們常稱我為「多才多藝的人」,因為我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興趣,包括烹飪、音樂、藝術、運動等。這些嗜好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也培養了我嘗試新事物、不怕失敗的態度。

我在高中時期曾擔任學生會活動組長與畢業典禮籌備主席,負責策劃迎新、聖誕節、戶外訓練等活動,培養了我組織活動與溝通協調的能力。進入大學後,我持續參與學生事務,並加入排球校隊擔任副隊長,進一步磨練領導與團隊合作的技巧。同時,我也積極提升語言能力,自學英文與韓文,透過課本、音樂以及在英語補習班的兼職經驗,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

赴國外交換一直是我大學階段的重要規劃之一。相較於台灣,美國的大學教育在課程內容與學習風格上有明顯不同,我希望能藉由這次難得的機會,深入體驗不同文化與學術環境,拓展國際視野與學術素養。由於英文是我最擅長的第二語言,加上我曾經造訪美國並對當地的文化、美食、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因此我選擇將美國作為交換留學的首選地。聖馬丁大學不僅擁有多元的國際學生社群,課程設計也與我的專業背景密切相關,是我理想的交換學習對象校。

為了準備此次交換,我積極提升英文能力,包括觀看英文教學影片、聽英文歌曲、追蹤國際新聞,並與外籍教師進行日常對話練習。在語言之外,我也針對未來想修習的課程進行預習,期望能在交換期間順利適應並收穫豐富。

二、 研修學校簡介
我此次交換學習的學校為美國華盛頓州的聖馬丁大學(Saint Martin's University),位於首府奧林匹亞市郊的萊西鎮(Lacey)。該校創立於1895年,最初為由本篤會修士創辦的男子寄宿學校,1900年開始提供高等教育課程,1940年起正式授予學位,並於1965年轉型為男女兼收的大學。

聖馬丁大學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本篤會大學,校園佔地約300英畝,環境優美,距離西雅圖約一小時車程,地理位置優越。學校秉持本篤會的教育理念,重視信仰、理性與服務的結合,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

學術方面,聖馬丁大學設有四個學院,分別為商學院、工程學院、文理學院以及教育與心理學院,提供超過28個學士學位課程和多個碩博士學位課程。主要專業涵蓋會計、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心理學、社會科學等領域。

根據2025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排名,聖馬丁大學在美國西部地區大學中排名第42位。

學校師資優良,超過86%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師生比例約為15:1,確保學生能獲得充分的指導與關懷。

聖馬丁大學注重國際交流,與多所國際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包括與我所在的中山醫學大學簽訂了交換學生協議,每年均有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或一學年的交流活動。

總體而言,聖馬丁大學是一所結合傳統與現代、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優質學府,為我此次的交換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

●2024 Fall Semester

1. Cost Accounting:
這門課對我而言是一大挑戰,開學初我對 Excel 的操作仍不熟練,就直接進入難度較高的成本會計課程,過程中遭遇了不少挫折與困難。我不斷向教授與同學請教,所幸遇到一位非常有耐心且樂於協助的教授,以及願意在課餘時間與我共同討論作業、深入研究知識的同學。在這門課中,我學習到企業如何處理成本與財務報表,並學會運用這些報表分析公司成本分配的情況。儘管起初我對自己是否能順利通過這門課有諸多顧慮,但在自我努力與周圍人協助之下,我最終以優異的表現完成期中與期末考試,成功以A的成績通過此課程。

2. Gender and Identity Studies:
這是一門我在來美前就非常期待修習的課程。身為台灣人,我對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感到驕傲。課程中,我深入了解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的歷史、LGBTQ+平權運動,以及墮胎法的相關議題。課堂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與一位跨性別同學的互動,親耳聽他們分享自身的經歷與感受,幫助我破除過往的一些偏見,並更能感同身受。期末報告我選擇介紹台灣首位奪得《魯保羅變裝皇后大賽》冠軍的妮妃雅,並結合台灣同性平權歷史,希望能讓同學們了解台灣的故事。這是一門極具啟發性且極具意義的課程。

3.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這門課是我在秋季學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門。教授的教學方式非常獨特,完全不使用簡報或課本,這與台灣傳統教學模式截然不同。課堂重視即時互動與討論,並要求學生根據教材撰寫分析報告。我們深入探討黑幫組織與一般金融機構組織架構的異同,並觀賞與分析商業醜聞紀錄片《安隆風暴(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這部影片生動呈現華爾街歷來最大的金融醜聞,令我深刻理解組織結構對企業的重要性。儘管課業壓力不小,但也讓我更深入地掌握原本陌生的概念。

4. Human Nutrition:
雖然我在台灣曾修過類似課程,但在美國以全英文授課,學習方式與氛圍截然不同。課堂中,同學(多為運動員)分享他們的飲食計畫,並結合學術理論,提升了課程的實用性。我第一次進行完整的飲食紀錄,了解自己一週的營養攝取,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到脂肪比例都有深入分析。我們也觀賞許多有關美國飲食產業的紀錄片,其中《You Are What You Eat》深入揭露美國肉品產業的加工過程,雖然導向素食主義,但讓我更重視食物來源與製作方式。此外,教授會帶來平常少見的食材供大家品嚐,並透過實際操作了解餐盤飲食法,是我每週最期待的課堂之一。

5. Introduction to Criminal Justice:
雖然與我主修的領域無直接關聯,但這門課滿足了我對真實犯罪與警察紀錄影片的興趣,也彌補了在台灣無法接觸的知識。課程涵蓋美國法律歷史、司法系統架構以及各類型犯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量刑制度的學習,我們必須考慮年齡、精神狀態、動機等因素判定罪行的輕重。這對我而言具有高度挑戰性,所幸教授非常願意花額外時間協助我理解美國法律背景。不過,原定的監獄參訪活動最終因時間限制未能成行,是較為遺憾之處。

●2025 Spring Semester

1. Fundamentals of Entrepreneurship:
這門課是我在春季學期收穫最多的一門。課程從創業流程、商業模式設計到市場分析,內容相當完整。我們還邀請 K-Startup Center 的總經理講解如何從創意發想到實際營運,最終需完成一份新創公司提案。我與四位組員共同構思出一個以環保材料製作兼具時尚的鞋子品牌,並與庇護所及社福機構合作,提供就業機會給弱勢群體。從財務報表編製到組織規劃,歷時一個半月完成最終簡報,並向模擬投資人提案,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與真實感的任務。能與組員攜手完成這份專案,並獲得教授的肯定,令我無比欣慰。

2. Finance:
在這門課中,我的 Excel 技能大幅提升。課程涵蓋多項金融知識與實作操作,我們學習使用各大財經網站計算利率,並進一步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與投資風險。教授非常注重學生理解每個公式與計算步驟,使我對金融數據分析更加熟練。作業要求我們選擇一家上市公司,透過 Yahoo Finance 的歷史資料計算關鍵數據,評估其投資風險與潛在因應策略。此外,教授邀請幾位在美國會計與金融產業的優秀校友來課堂分享,幫助我拓展了對職涯方向的想像與規劃。

3.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這門課的最特別之處在於完全採用自主學習模式。教授每週提供教材,學生需撰寫心得並在線上討論區互動。我們討論多種心理學理論與精神疾病案例,雖然學期僅有短短六週,但學習深度毫不遜色。這門課幫助我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也學會更理性地分析他人思維,是一門富有啟發性的課程。

4. Two-Dimensional Art Survey:
我對藝術創作充滿熱情,能夠修得這門課程讓我非常開心。我們從色彩理論、平面構圖、明暗對比到攝影指導皆有涉獵,並實際使用不同媒材創作。課堂氣氛輕鬆自在,同學們樂於分享彼此作品與感受,教授也會依據作品情緒給予個別指導。期末我以壓克力水彩創作版畫,背景使用台灣客家花布,並以猴子作為主角象徵自己,代表我在這段交換期間就如同猴子一樣被周遭多元文化所環繞與滋養,是我在學期間最能紓解壓力的一門課。


四、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
在聖馬丁大學交換期間,我入住校內宿舍,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與當地美國學生同住。初期我們因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作息時間、清潔標準等)產生一些不適應,但經過耐心的溝通與磨合,彼此逐漸了解對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最終成為能自在聊天、互相照顧的好室友。這段跨文化共處的經驗,讓我學會尊重差異與包容他人,也提升了我獨立生活與溝通協調的能力。

在語言方面,剛開始確實會因用語或語速不同而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尤其在正式場合(如小組討論、報告)中,有時無法即時反應或完全掌握對話內容。不過,透過與室友、同學及教授的互動,我逐漸適應了美式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文化語境。為了提升語言能力,我會主動和外國朋友練習英語對話,並利用課餘時間觀看英文電影與新聞、閱讀英文資料,這些習慣大幅提升了我的聽說能力,也讓我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

課外活動方面,我加入了學校的羽球社團,固定在週末參與活動,並在平日與朋友一起到健身房運動或跳舞,這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也促進了與同學的交流。此外,我也積極參與校方舉辦的各類活動,例如萬聖節變裝派對、冬季晚會、感恩節聚餐、電影之夜、以及多樣的手作活動。這些活動讓我充分感受到學校對學生生活品質的用心,也成為我紓解壓力、建立友誼的重要平台。

旅遊方面,我在秋假前往波特蘭,觀賞了人生第一場NBA球賽,也前往西雅圖市區觀賞人生第一場MLB球賽,對我來說都是特別難忘的體驗;在寒假期間,我與家人一同前往加州,在迪士尼樂園與環球影城度過聖誕節,體驗到美國節慶氛圍與家庭文化。在春假,我拜訪了住在Pasco的朋友家,進行了一次美國式的「公路旅行」。在那裡,我與朋友的家人共度時光,體驗了墨西哥裔家庭的熱情款待與傳統文化,品嚐家常墨西哥料理、參加復活節尋找彩蛋活動,這段經歷如同寄宿家庭生活般溫馨難忘,成為我整個交換學年中最深刻的回憶之一。

這段交換生活,不僅拓展了我的國際視野,更讓我在語言能力、人際關係、文化理解與生活自理等各方面有顯著的成長,對我的人生與未來發展皆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五、 研修之具體效益
 提升英文聽說能力,能自信地與外籍師生進行日常對話與課堂討論
 增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能包容不同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
 學習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獲得國際化視角的管理知識
 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如宿舍管理、時間規劃與財務分配
 參與多元課外活動與社交場合,拓展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經驗
 深度體驗美國與墨西哥文化,如萬聖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節慶活動
 增強自我認識與適應力,面對挑戰時更有韌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為未來申請研究所與就業增加國際經歷與競爭力
 培養國際友誼,建立長遠的人脈網絡
 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節奏與價值觀,擴展人生視野與格局

六、 感想與建議
這次赴美交換的經驗,是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旅程。從一開始的不安與緊張,到後來能自在地與當地朋友交流、融入課堂,這一年的生活讓我看見自己的成長與蛻變。剛開始到美國時,最讓我感到挑戰的是語言與生活習慣的差異。尤其是與來自美國本地的室友共處時,難免會有文化衝擊與磨合過程。不過,我們透過真誠的溝通和相互理解,從原本的陌生人變成能分享生活點滴的好朋友,這段友情對我意義重大。

在學業方面,我有機會修習許多與本專業相關的課程,例如行銷、人力資源與財務管理等,這些課程的內容不僅幫助我更深入理解企業運作,也讓我對未來職涯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規劃。此外,美國課堂強調討論與參與,讓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尊重不同的聲音,這些能力都是我在台灣較少接觸的。

生活方面,我非常享受學校每週安排的活動,像是萬聖節變裝派對、手作工作坊、電影之夜等,這些活動不僅讓我紓壓,也成為認識新朋友的重要機會。我也利用假期和朋友旅行,體驗了NBA球賽、迪士尼與環球影城的節慶氛圍,並受邀到朋友的家中與墨西哥家庭共度復活節,深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文化交流的美好。

如果要給未來想申請交換計畫的同學一些建議,我會說:「勇敢踏出去,不要害怕與人不同,也不要害怕犯錯。」在異國生活一定會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正因為這些挑戰,才讓人成長與改變。建議大家在出發前多練習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說表達,同時保持開放心態,主動參與活動,這樣才能真正體驗不同文化帶來的收穫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