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系】赴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海外見習-心得

和負責接待的秘書室同仁合影圖片
和負責接待的秘書室同仁合影
和負責學生門診的Dr. Schafer合影圖片
和負責學生門診的Dr. Schafer合影
學校環境圖片
學校環境
和學生合影圖片
和學生合影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9-30
  1. 活動重點及目的: 觀摩國際臨床教育與學生門診運作,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國際醫療教育視野。
  2.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活動特色

國際臨床見習:學生親身觀摩歐洲牙科教學模式與臨床操作,涵蓋學生診間、牙周病科與口腔額面外科。

跨文化交流:與維也納醫科大學師生互動,增進國際觀與專業溝通能力。

執行情形

為期兩週,安排學生進入學生診間觀摩,另參觀牙周病科及口腔額面外科手術,與師生提問 與討論。學生透過觀察與參與,了解臨床技能、師生互動模式及國際醫療教育特色,返校後分享心得及演講。

        3. 具體檢討與心得:

牙醫系五年級-許家瑀

清冷微濕的空氣,伴隨著我前往電車站的步履之間,拂上全身。建築的石紋細節,淡雅的色澤,挑高而沉穩的門窗——維也納這座城市,在因剛下過雨而益發清晰的視野下,顯得更加清麗沉靜。

見習的第一天,對於路途與位置不甚熟悉的我,如同迷途羔羊。醫院是受到政府保護的歷史建築,所以保留了挑高的原始設計,只能更動內部裝修。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牙科大樓中,透明的天窗讓陽光自然灑落,讓人即使初來乍到、迷路的暈頭轉向,依然能在陽光的照拂中回復到美麗的心情。

           首先遇見的教授親切的歡迎我們,也帶我們到平時學生們臨床看診的診間。落地窗讓陽光自然灑落診療區域,為診間帶來一種明亮而開放的氛圍;映入眼簾的學生們個個穿著淺藍上衣搭配白色長褲,整體給人乾淨優雅又俐落的感覺。在這樣的建築裡工作,氛圍     完全不同於傳統醫院的壓迫感。牙醫師與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治療,心情也顯得更加沉穩。在這裡,學生們五、六年級都在臨床看診,通常兩兩合作互助,並請老師確認及檢查治療的情況。師生間的自在溝通與互信關係使我備受啟發——老師給予學生很大的空間與信賴,學生也能在這樣的信賴之中一點一滴、不畏懼失敗的建立起一位牙醫師的專業與能力。

在學生診間觀察,和台灣相似,牙醫師會耐心跟病人解釋治療計劃,讓病人理解每一個步驟。較不同的地方是,在這邊一個診療椅一天大約只有四位患者,牙醫學生都能有較充裕的時間好好學習、修正、看診、溝通,教授也有充裕時間來教學、示範、調整、確認;而在台灣因為看診量較大,牙醫師溝通的時間通常較匆忙,以致於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與教授的治療壓力,期許這部分未來或許還有調整的機會。

此外,除了學生診間,這次的見習也讓我有機會觀察不同科別的臨床環境與治療現場。我們安排到牙周、口腔外科,及矯正專科醫師的診間見習。每個領域都有專業的分工。特別難得的是我也實際觀摩了許多植牙的case,從high speed轉速的控制,到植入角度的判斷,都使我收穫良多。在牙周診間我觀察到一台由瑞士公司出的專業牙周清潔治療設備”Airflow prophylaxis master”,它的原理是利用氣流(air) +(water) +專用細粉末 (powder, glycine/erythritol),噴灑在牙齒表面或牙周袋中,來去除牙菌斑、色素沉積與牙石前期沉積。特色是比傳統超音波或手動刮治更溫和、不傷牙面與牙齦,同時可以深入牙周袋或植體周圍。

感謝一路上遇到的貴人們,從維也納醫科大學醫院裡的教授、助理到同學們大都很樂於分享,過程中因為我聽不懂德文,只要治療患者的空檔中都會不厭其煩的向我說明治療過程。有時他們也會好奇台灣的牙醫養成與醫療制度,最常被問到的也包含我對維也納的印象、已經到過哪些地方旅遊等等,可以感受到他們盡己所能陪伴我們來自台灣的交換學生。

這趟歐洲海外見習之行,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心中萌芽。回顧這段經歷,我覺得最大的收穫,不只是專業知識或旅行的見聞,而是我更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牙醫師。我希望自己未來除了能幫助病人解除病症外,更能以全人的角度帶著人文關懷去陪伴病人。我也希望能持續走出舒適圈,去看見更多世界、精進我的能力,因為牙科的領域日新月異,唯有如逆水行舟一般不斷學習,才能真正帶給患者最適合的治療。

牙醫系五年級-楊壻帆

今年有幸代表學校至維也納醫學大學牙醫學系見習,實在無比榮幸。此次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讓我對歐洲醫療與教育環境有了更具體而深入的認識。自大學以來,我便對出國留學心生好奇,在聆聽許多學長姐的經驗分享後,悄悄在心中埋下了出國深造的種子。而四升五的暑假剛好有海外交換的機會,因此我很早便下定決定積極爭取,所幸如願前往自己最嚮往的歐洲學校。選擇歐洲不僅因為我對那裡的生活與環境相當嚮往,也是因為學長姐以留美或留日居多,相對而言,關於歐洲醫療與教育制度的訊息較少,因此我希望藉由這次交換更全面地了解。

我們的見習為期兩週,由院秘 Lukas 安排課表,大部分時間在學生診間,另有幾天則至牙周病科與口腔額面外科觀摩。學生診間給我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建築採挑高設計,大面窗戶將自然光引入,明亮而寬敞的環境令人羨慕。每張診療椅由四位學生輪流使用,他們從五年級開始進入臨床,先擔任牙助與六年級的學長姐搭配,由學長姐帶領並提點注意事項。他們設有學生門診,病人若選擇由學生治療,同樣的項目費用會比由醫師治療便宜許多,因此學生不僅有足夠的病患來源,還能透過規定的畢業門檻訓練,完成一定數量的根管治療、修形、拔牙或假牙製作等來確保臨床技能的扎實度。

在牙周病科我們受到 Dr. Laky 的熱情接待,他與助理都十分親切。雖然醫師本人不做手術,但仍可觀察到他在治療病患時總是溫柔細膩,與病人建立深厚的信任感,充分展現良好的醫病關係。我另外還走訪 Dr. Bruckmann 的診間,近距離觀摩她完成三台牙周翻瓣手術,特別是最後一台,由於病人牙根存在較大骨缺損,手術中需額外填入材料。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動作俐落精準,並解說病人的狀況與治療計畫,甚至展示了一位病患的追蹤案例,該病人原本牙周骨質流失超過三分之二,但經由長期良好的支持性治療,不需手術骨頭便逐漸長回來。這使我更深刻體會到牙周治療的核心——協助病人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在口腔額面外科,我們觀摩了 Dr. Christian 進行植牙手術,他憑藉臨床經驗進行定位與植入,而非依靠導板或導航系統,展現了純熟的技術與判斷力。我們也見到 Dr. Kuchler 執行多顆智齒拔除,其中包括水平智齒及帶有骨瘤的複雜病例。她在操作過程中很有耐心,還會一邊跟我們說明下一步的處理方式,讓我們對手術的思路與技巧有些概念。

在這裡,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普遍融洽,老師願意放心讓學生執行治療,並在需要時提供指導與回饋;學生則在這份信任中展現更高的責任感與積極度;而病人面對技巧尚不熟練的學生時,也展現高度耐心與配合,師生與病人三方共同營造出正向循環的學習氛圍。相較之下,台灣的臨床教育環境相對緊繃,學生較少有犯錯的空間,因此在表達與操作上可能更為謹慎甚至拘謹。不過我認為東西方的教育方式各有特色與優點——台灣制度強調紀律、責任感、病人安全與標準化流程,並在高壓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效率與應對能力;而歐美則更注重學生自主性與信心的養成,讓學生能在較放鬆的氛圍中勇於嘗試。若能結合兩者之長,在保持謹慎細膩的同時,也能培養自信與表達能力,相信自己未來在臨床學習上能更加全面。

這次在維也納醫科大學的見習,不僅讓我對臨床醫學有更多熱情與理解,也透過與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對歐洲教育與醫療體系有了更深層的體會。未來我希望將此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態度融入自己的學習與臨床實踐之中,成為一名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關懷的牙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