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5-22
教育部 112年度學海飛颺計畫
科系(所):應用外國語言學系
年級:四年級
姓名:陳逸辰
研修國家:美國
研修學校:聖馬丁大學 Saint Martin’s University
研修期間: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
一、 緣起
我從來都不覺得我能有機會可以在22歲這一年在美國讀書,考慮家裡的經濟因素和現實考量,出國讀書是件太奢侈的事。當我在中山醫看到出國交換的機會時,我只抱持著努力申請看看的心態,至少有爭取過了也不會後悔自己從來沒有嘗試過,這就是故事的開始,我帶著對未知生活的徬徨和信念踏上了這一條漫長辛苦又多采多姿的路。人生就是一直不斷地在做選擇,而我們直到站在終點前的那一刻才會知道結局。然而,不是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存在一個動機,只要你有一絲想要試試看的念頭,就先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吧!
二、 研修學校簡介
美國聖馬丁大學(Saint Martin's University)是一所私立綜合性大學,位於華盛頓州首府奧林匹亞市郊區的萊西鎮(Lacey, WA 98503)。成立於1895年,是一所歷史悠久且校風純樸的私立天主教大學,聖馬丁大學下設四個學院,分別是商學院、工程學院、文理學院、以及教育學院和心理協商學院。學校校園雖然不是典型美國大校園,但是也因此人跟人距離很近,同學之間都叫得出彼此的名字,這份同儕之間緊密感情的風氣是學校最美的事。校內設施完善,且基本上每天各處室和宿舍都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注重課內學習之外,學校更注重課後之餘興趣的養成及社交活動。課堂多以小班制教學,師生關係緊密且互動頻繁,有助於課堂上的學習與吸收。校內有各種體育校隊,每逢球季賽事,全校師生都會去幫自己學校加油打氣,美國校園內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反應在各大球賽中,那種熱血沸騰的激動感受跨越了種族、國籍和一切身分。歡迎成為Saint,成為Saint Martin's的一分子。
三、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每一學期的上限是18學分,基本上每堂課3學分。上學期我修了5門課:
a. C# (Programming): 第一次在美國上CS課程,真的非常推薦體驗美國CS教授的上課風格,沒有課本、沒有固定的題型,比起按照課本上帶你一步一步走一遍,教授更偏向帶你實際操作各種方式,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及模式。
b. Marketing: 以現實中各大企業的市場經營模式為例子,分組去分析及討論各家企業運用的Marketing Orientation,期末你必須要創一家你自己的模擬公司,並擬定各種市場營運策略及行銷手法。
c. Spreadsheet: 這是一門所有商學院學生都必須要修的基礎課,讓你學會運用Excel表格的每個功能,會給你各種現實公司中會發生的情境,限時要設計一份spreadsheet.
d. Scuba Diving: 其實跟在台灣考潛水證照一樣,但是可以感受到美國比較重視潛水證照的考照,所以課程時間及考試難度標準都比台灣還要困難。
e. Advanced Japanese: 在美國學日文是非常有趣的事,對英文母語者來說,日文的發音很容易上手,但是漢字就變得很難理解,我體驗到以中文母語者的角度來學日文和以英文母語者的角度學日文有甚麼不同。
下學期我共修了6門課:
f. BLP Phase 3(Social Justice in Action):這堂課是對我在美國生活影響最大的一門課,這是聖馬丁大學Leadership Program的最後一門課,是一門服務實作課。如果你要完成Leadership Program成為聖馬丁新一屆的學生Leader,你必須要修完2門本篤會領導者理論課程,才能修最後一門志工服務實作課,我們利用Spring Break的十天假期,去L’arche Tahoma Hope服務,L’arche是一個全球性的身心障礙友善社區組織,每一個人都是God’s Creation,再L’arche裡,獨一無二就是身而為人的本質,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事。在L’arche的每一天,我們與社區裡的人一起耕農、一起工作、舉辦卡拉OK、才藝表演,一起煮飯與整個社區的人分享,我們聆聽他們的故事,我們用他們舒服的方式與他們互動,我們學習美國手語。在中山醫時,我是手語社的副社長,出國前我許願希望在美國能有機會學到美國手語及看到美國是如何著手身心障礙族群這類的議題。很幸運的能在美國遇到一位老師,願意讓我額外地加這門課去實際做志工,我才有機會能看到美國身心障礙族群是如何捍衛他們的權力,政府又是如何回應他們的訴求。美國於1990年,經歷一連串無數血汗抗爭,由下對上、從地方到聯邦,終於通過美國身心障礙者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即使在3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校園及社會中仍然有許多能再更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對身心障礙族群的認同及友善包容性也可以再付出更多努力,但這門課讓我深刻看到了台灣及美國對於同一議題上的處理方式有多大的不同及未來兩國對於身心障礙族群議題還能有怎麼樣的可能性。
g. Web Development: 美國的CS課程真的非常扎實,每一個禮拜都有課堂作業、每周Assignment、24小時限時作業,還有期中期末Project,需要做一個專案,過程很辛苦,每天都打到凌晨3.4點,但是真的會進步很多。
h.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演算法這堂課非常有趣,每個人都需要做一個專案,並互相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可以看到每個人如何運用演算法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
i. Global Issues: 上課的方式以分兩組討論互相辯論為主。例如討論到聯合國會員國的問題時,兩組學生一組代表聯合國會員,要發表反對其他國進入聯合國會員的理由,另一組則需要提出反方意見。課堂風氣自由開放尊重,所以可以聽到每個人的政治立場,是很有趣的課。
j. Philosophy: 在美國修哲學課真的非常有挑戰,除了要記起許多艱深的哲學專有名詞,閱讀大量的哲學文章,每個禮拜在課堂上要與老師辯論哲學辯題,還需要熟記每一位哲學家的理論,並寫好幾份哲學Paper,這堂課保證會讓你對於英文口說和寫作都突飛猛進。
k. Advanced Japanese: 第二學期的進階日語以日本的歷史宗教為主,用日文討論許多日本社會議題,期末需要全日語報告任一個有趣的日本文化。
三、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一)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1. 尊重不同國家室友文化: 與不同國家的人當室友,會最深刻體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因為房間是最私密的個人空間,可以學習到如何與對方有效溝通並找出彼此都接受的方式。我的室友是兩個日本人,這讓我有這輩子最難忘的體驗,我也學會了很多日本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學會接受並尊重別國的文化。
2. 交到來自各國的朋友,了解各國文化: 與不同國家的朋友聊天,就像是在旅行一樣探索了那個國家,看到了不同文化塑造出的不同思想、價值觀的碰撞,我認識到了課本裡學不到的印度文化和印度女性對於當地女性在社會中面臨不平等待遇的真實看法;我認識了英國與北愛爾蘭之間的矛盾及歷史及北愛爾蘭人們對自己的自我認同,了解愛爾蘭這個擁有浪漫巨人傳說的美麗國度;理解到穆斯林信仰在阿拉伯國家和巴基斯塔的地位和影響力,看著穆斯林朋友們在齋月的虔誠斷食,還有他們由於美國食物中並沒有太多穆斯林友善的餐廳,餓著一餐又一餐也不願意違背信仰的忠貞;看到愛旅行的德國人和丹麥人是如何將人生化作一場旅行的享受,試著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會發現人生變得有趣許多;認識到美國人是怎麼看世界的,以及他們對亞洲文法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台灣在亞洲各國家中,呈現的是多麼自由、包容及多樣性的文化。
(二)DEC(Diversity Equality Center):聖馬丁大學在幾年前創立了一個多樣性平等中心,她是一個開放式安全的教室,也是學生可以吃飯聊天做任何事的小角落,DEC宗旨是:”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in DEC, stay in DEC.”這是全校最安全的角落,在DEC裡大家都褪去各種種族、顏色、階級、國籍的外衣,在這邊,只有human。DEC時常舉辦各種跨越種族文化,提倡人權的活動,例如: 性別平權、墮胎議題、移民議題、身心障礙議題、勞工權利、環境議題等活動,讓聖馬丁校園和師生們可以沐浴在自由、平等、多元風氣下,這是我在聖馬丁最愛的地方。
(三)校園活動&Events
1. 學校活動: 學校在每學期結束前會辦一個大型舞會,會有輕食飲料和DJ,不論你會不會跳舞,大家就是聚在一起享受這種氛圍,很推薦有機會一定要體驗一次美國校園舞會,去感受一下Study hard, Play hard.
2. 學校辦給國際生的活動: 國際處舉辦很多trip讓國際生有機會彼此交流,像是Seattle trip, Mt.Rainier trip, Halloween Pumpkin trip, Snowboarding trip等……,其中Multicultural Festival要各國的學生舉著國旗上台用10秒鐘和大家介紹自己的國家,並在自己的攤位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國家的特色。文化節的前一天晚上,我通宵整晚做了一個新的台灣介紹板,隔天我一個人握著比想像中還要重的國旗走上了台和大家介紹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的國家,我永遠都忘不了那時台下的掌聲和尖叫聲。在我剛到美國時,真的很多人都會把Taiwan誤當Thailand,甚至不知道台灣是甚麼,我最常聽到對台灣的描述是:’An Island near China.’,那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這就是台灣在世界上的處境。Multicultural Festival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介紹台灣,我做了珍珠奶茶,一邊分給路過的人一邊介紹台灣,是一份很感動的體驗。
3. 課後與朋友間的活動
我們的宿舍生活每天都很多采多姿,大家總是很珍惜能跟彼此相處的時間,我們慶祝每個人的生日,假日就一起去西雅圖走走、一起去溜冰滑雪爬山,時不時還會慶祝各國的節慶,例如我們慶祝韓國的寒食節、吃日本的惠方捲慶祝節分、吃鬆餅慶祝英國四旬齋前的Lent等……。
(四)寄宿家庭經驗
我很幸運有一個很棒的寄宿家庭,他們邀請我一起家族烤肉、一起雕刻南瓜慶祝萬聖節。你可以感受到美國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東西方家庭對於家庭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同,是很珍貴的體驗。
(五)觀察並感受美國與台灣不同的社會現象
在美國的第一學期,我就像是觀光客一樣對於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無比地新奇,所有好與不好的經驗當成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在美國的第二學期,我的心態轉變了,我開始習慣在美國的生活,也把自己融入當地,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美國與台灣不僅在文化上,而是在民生生活上的許多觀念、習慣都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你可以藉由觀察美國的small talk文化、小費文化,進而思考如果這樣的文化廣泛出現在台灣社會中會帶來麼樣正反面的影響。看美國政府是如何處理大量Homeless問題、街頭暴力及毒品氾濫問題,美國各州的公眾交通運輸使用人口又象徵著怎麼樣的社會問題。在美國,約50%左右從高中畢業的人會選擇繼續讀大學,去觀察美國的教育制度和台灣的不同,再去思考目前在台灣正在發生的問題,換了一個國家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看美國人的教育觀、工作觀、生活觀及金錢觀,去看社會對弱勢族群的接納度及政府對於相關議題的政策,會發現台灣原來在很多地方上做得很好,同時也有很多可以再更好的地方。
(六)旅行帶給我的事
旅行不一定要花大錢,旅行的花費取決於你用怎麼樣的方式去旅行。比起購物和享受都市的繁華喧囂,我更傾心於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歷史遺跡,在美國這段時間的假期,我選擇揹著一個包包去窮遊,一個人旅行了濃厚西班牙殖民風氣的聖地牙哥、世界七大自然遺產的大峽谷、美國最瘋狂的城市拉斯維加斯、加州第一大城洛杉磯、有全世界最大書店的波特蘭,將全世界縮小至城市的溫哥華,以及古瑪雅文明的心臟地帶瓜地馬拉。在每一次的旅行,我走進美國各州的街道,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還有人生態度、體驗各種的街頭小吃,與各式各樣的人聊天,聆聽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個旅人及當地人都是我的人生導師,藉由跟他們的聊天交流,就像閱讀了一本小說,同時我也和他們介紹台灣這個美麗的國家。旅行對我來說,是能在短時間內成長最多的學習機會,在旅行中可以重新認識到自己的脆弱和弱點,了解到自己的優缺點並加以修正,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踏出自己的人生,多聽多看多學習,學會如何在異地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在美國閒暇之餘,請一定要為自己安排一場一個人的旅行,你將得到的定會超出你的想像。
四、 研修之具體效益(請條列式列舉)
我認為在美國研修的具體效益主要以能力上的提升及思想上躍進兩大類為主,以下細分:
(一)語言能力及溝通能力之提升: 在美國會發現之前課本裡背得很多單字基本上不會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真正每日會頻繁使用的單字只有融入當地才學得到。在美國我深刻地感受到語言就是溝通的工具,再完美的口音、用字、文法,如果沒辦法讓對方理解你在說甚麼,那麼在完美也沒有意義。同時也體會到外國人在台灣面臨語言不通時有多麼困難,更加深我回國後要多跟在台灣的外國人互動的決心。
(二)實際體認到台灣在國際上的現況及重要性:來到美國後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認識台灣,也真的會有人把台灣跟泰國搞混,也有許多人覺得台灣是一個靠近中國的小離島。當我正在經歷這一切時,才感受到原來不被認同是一件多麼孤獨又窒息的事,就像是這世界的喧囂把你淹沒,但你的竭盡呼救卻沒有任何人聽見。到美國才發現,身為台灣人是一件那麼令人驕傲的事,最有成就感的事是每多交到一個朋友就代表多一個人認識台灣,在離開美國前收到朋友的卡片,裡面寫著:因為認識你所以我想要去台灣旅遊,希望你可以做我的導遊。看到這句話真的非常的開心,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這件事是我在美國交換間得到最珍貴的禮物。
(三)學會如何實踐國民外交,提升台灣的能見度:我覺得我在美國的這一年做得最好的事,就是讓每個在校園裡的人都知道我來自台灣。相比於其他的交換生,一個國家一學期可能有4、5位學生,但在聖馬丁一學期只有一位台灣學生,所以你成為了大家唯一一個認識台灣的媒介。你不用一定要代表台灣去特別做什麼事,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但是你可以選擇在能介紹台灣的時機去適當提升一點台灣的能見度。在這一年,有無數的人問過我許多台灣的問題,還有許多敏感的政治問題,起初對於那些問題我感到不舒服,也對於世界如何看待台灣而感到難過及失望,但回答到最後我卻反而建出自己的一套專屬回答方式,現在不論外國人問我什麼樣的台灣問題,我都可以很有自信的回覆。
(四)學習跨文化交流與溝通:在聖馬丁校園裡,我不僅認識了美國朋友,更結交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他們來自印度、北愛爾蘭、德國、丹麥、阿富汗、阿拉伯、日本、韓國、巴基斯坦、澳洲等等,校園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全世界,不僅大幅拓展了我的視野,更讓我在旅行中遇到各國的人時更有共鳴,我可以很輕易的跟不同國家的人聊天,能跟世界上另一端的人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美麗的事。你們相處的每一刻都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你們互相分享、互相成長,只因為擁有共通的語言,所以可以跟全世界交流。在美國我常常跟不同國家的人聊各種社會議題,我們聊各個國家存在的社會問題、聊歷史、聊時事、聊未來,也很幸運的遇到跟自己在各個議題上價值觀相近且志同道合的好夥伴,這一切都是因為去美國交換,我所得到的比我想像的遠多得多。
(五)學會捍衛和保護自己的權利:在美國成長最大的一件事是學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勇敢為自己發聲。在美國,不論你遇到甚麼事,只要是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有損你的權利,你就可以大聲說出來,在學校也有完善的各種管道會協助你處理各種問題。尤其在美國嚴禁校園內的各種hate,也沒有任何人能開你任何關於種族、國籍,身分等玩笑,所以遇到任何事都鼓勵你積極說出來並尋求管道協助。我非常喜歡美國校園的一點是:在每一間廁所、每一個角落都會有各種關於性騷擾、種族歧視、心理疾病及各種社會議題的求助管道及相關標語,時時刻刻建立友善的環境讓學生感到被保障。
五、 感想與建議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人生不是每一站都一定要有目的地,但請給自己一次嘗試的機會,我當初申請的時候並不覺得我就一定會申請成功順利去美國,但是我願意以失敗為前提先去努力一次。在美國的這一年,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很多次都覺得很辛苦,但是我從來沒有想要放棄過也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過去這一年,我一直秉持著:當我正在感到痛苦的時候,代表我正在成長著。我積極嘗試每一件我想要做的事,即使有些事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很慶幸至少我有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也因為這樣,我意外地可以上到leadership的課並有機會可以在美國的身心障礙社區內表演台灣手語、有機會可以認識更多人,他們都讓我一步一步成長。在美國的生活養成了我對於每一件事都先勇敢試試看的態度,每一次的挫敗就會讓我知道離成功又更進一步。致對未來迷惘的你/妳,人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去了美國一趟也不見得就會找到甚麼答案,但是你自己,會在不知不覺前進的這條路上,在人生的空白卷上填滿只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