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5-16
教育部 113 年度學海飛颺計畫
科系(所):職業安全衛生學系
年級:四年級
姓名:劉亭妤
研修國家:美國
研修學校:聖馬丁大學
研修期間:民國 114 年 1 月至民國 114 年 5 月
--
一、 緣起
自孩提時期,父母總希望能帶著我們兄弟姐妹出去看看世界,從亞洲國家,到歐美國家;從課本上的照片,到親眼見證的魅力,那種震撼的精采絕倫與不同凡響逐漸成為我想去探索更多不同文化的原因。到國外,我喜歡嘗試在台灣不曾見過的事物,希望能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看看他們的生活。相較於道聽塗說或是從網路上收到的片面消息,我更喜歡親自體驗、反思,或許每個人的不同經歷都會帶來各自的見解,但我相信每一段故事背後都有一段值得尊敬的回憶,值得被理解、被珍惜。經由這次交換學生的機會,認識許多不同國籍、年齡、膚色、信仰的朋友們,我的生命將被充實地更加獨一無二,正如不喜歡套用複雜公式的人,希望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二、 研修學校簡介
美國聖馬丁大學(Saint Martin's University)是一所綜合性私立天主教學校,成立於1895年,學校設有商業和經濟系、教育系、工程系、科學與教育系、人文科學系、社會科學系,相當多元化。在120所西部地區大學中,聖馬丁大學排名第33位。學校用心籌備課外活動,當地學生也十分投入社團、組織活動,使同學可以在課餘時間充分體會與台灣大相逕庭的學習氛圍,將知識生活化,並賦予更多樂趣在學術、社交方面。不僅如此,聖馬丁大學的小班教學制使老師和同學的互動大幅提升,讓每位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完整地吸收老師想要傳遞的觀念與知識。
無論是公共衛生,抑或是職業安全衛生在美國都是重要且卓越的發展,這次到聖馬丁大學的原因除了修習有興趣的環境、工程、學術倫理等領域的課程,更希望能到美國看看相關科系大環境的繁榮勝景,透過參與課外活動和與老師、同學之間的相處,瞭解大洋彼岸的近況與前景,相信這些都有助於我在未來規畫和調整職涯的方向,而這些資源將可以在聖馬丁大學的幫助下,使我能夠更輕易地取用,發揮它們的最大價值。
聖馬丁大學最令我著迷的地方是學校濃厚的宗教氣息,於我而言,擁有信仰的人們大多更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困難與挑戰,心底只要有了依偎,處事的態度也會備受影響。希望能夠有機會去到校園裡親自體會那種溫暖,就像春風拂過的臉龐,嘴角會不自覺地上揚。以上都是這次,我翹首企盼和謹慎選擇聖馬丁大學作為交換學校的原因。
三、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ENG 100- English Skill 英語技巧
在開學前的選課輔導中,輔導員向我推薦這一堂互動頻率較高的課程,因此體驗到許多在中西教學上的差異。這堂英文課不僅是交換學生的寫作入門,更有五成同學是英文母語人士。老師由淺入深,學期初將常見寫作錯誤文法之重點重申後,逐漸納入不同類型的寫作技巧,並敦促我們到圖書館善用學校珍貴資源-「學生家教輔導」透過網路預約後可以和學生家教見面請益,而在聖馬丁大學中,像這般的學生家教科目分類有許多,如:寫作、心理、機械工程、數學、生物、化學、西班牙語、護理、刑事司法等不同領域。在課堂上,老師依照每屆不同學生組成與能力調整上課進度與內容,引導我們勇敢發言,藉由自身經歷引發話題與同學分享。輕鬆的上課氛圍使我們可以更自在、積極地運用外語與同學交流。在課程中,同學分享來自各種成長背景的故事,有許多是從未想像過的經歷,藉由這些交流,從中發現在如此環境與文化差異下成長的思考邏輯迥異。
PSY 101-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y 心理學導論
心理學導論這堂課由行為科學作為基礎,介紹心理學發展歷史、人類產生思維的生理與心理機制、主要學派與其主張、最後是常見心理疾病應用療法。在每堂課程結束後,老師會將每周議題放至教學網站上供大家討論,而同學們可以依自己有興趣的發言進行回覆,碰撞出更多有趣的想法,交換各自在生活中曾經遇過的心理學理論或現象。於我而言,觀察人群中的枝微末節,探討這些不同反應、環境周圍影響、性格發展這些議題特別具有吸引力,因此我很喜歡每次的討論環節,既可以像翻閱不同書籍般瀏覽同儕的論點與分享,更可以和與自己不同的邏輯思維摩擦碰撞,產生出新穎的觀點。
PSY 240- Research Method 研究方法
在美式教育體制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堂研究方法的課程。有別於大多亞洲教育方式,老師著重在讓學生親自執行項目的教學方法。在這堂課中理論與實踐可謂並重,向同學們講解研究方法的重點後,每人必須於學期末產出一項研究,透過搜索及閱讀大量文獻後,提出可靠來源的數據證明支持自己題目的論點,所有和心理學相關的主題都可以在期末報告中提出分享。從介紹研究類型、倫理、實驗設計、文獻搜索、各項變因、分析及統計方法、數據解讀、APA格式寫法,最後得提出研究項目於學期末報告和同學討論。在學期間,老師會視情況輔導每位同學,學生也可以和老師約時間另外進行討論。
我認為在這堂課裡最令人留下深刻的原因是同學們的表現:他們在上課時,發現問題會立刻提出與老師討論,老師每次的提問都會有學生發表意見,有時可能是不同看法;有時可能是延伸性問題,但這些言論都是經過思考、有深度的即時發表,而老師也很喜歡與同學討論議題。這樣互相尊重的自由發言與良性互動氛圍,是我幾乎不曾在台灣感受過的經驗,在產出研究的壓力之下,考試於學生是加強與釐清上課內容的利器,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應用所學,利用科學方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CE 495/ MEV 585- Hazardous Waste Engineering 危害性廢棄物工程
因為土木工程是我首次接觸的領域,而這一堂工程學屬於大學部高年級與研究所共同授課的專業課程。僅僅憑藉自身職業安全與衛生的背景,危害性廢棄物工程對我而言是具有挑戰的,但也是我在聖馬丁大學最喜愛的課程。每周一堂三個小時的課程,需要投入全身心的專注才能將專業術語與知識理解且牢記,並在課後進行大量時間的複習與應用練習。在這堂課中,每跨越一道難題,都能大幅提升我的成就感。從最基礎的化學命名、動力學、生物機制、毒理學等等,幾乎涵蓋所有自然科目,也從中更加瞭解美國本地與國際法令規定、經濟成本,全方位涵蓋危害辨識、暴露評估、危害控制等系統化的架構知識。除大量專業重點外,許多英語專業術語的吸收速度較慢,因此在克服這堂課時,我花費大量時間準備,培養在課後琢磨困難題目與情境的習慣。相較於台灣的課程,我認為在美國上課期間需要注意力參與討論,在課後更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慢慢消化、完成老師所給予的任務與知識,不僅得把知識內化,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在面對問題時,應具備獨立解決能力。
四、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在美國這段期間,充分感受到學校對於學生發展與心理狀態的重視,除了駐校心理師外,許多美勞手作、體育、電影之夜、藝能表演等許多活動提供學生參與,在學習之外調劑身心。特別的是神父會在宿舍公用廚房現做披薩,學生可以在交誼廳中盡情交流,聯繫感情。對於國際學生,每月舉辦校外活動,到訪科學博物館、西雅圖知名景點、國家公園,體驗不同項目活動。
於海外生活的這些日子,我開始學會下廚,從最初不敢碰肉類,到學會糖醋排骨,安排營養均衡食譜,在過年期間邀請其他學生一起吃餃子當作年夜飯,向來自各方的交換學生介紹傳統文化。而他們喜歡找我打羽球,每周末的下午固定到活動中心集合架設球網,切磋球技。在學校舉辦的羽球中,與不同國家的朋友搭檔,兩次皆獲得好成績,藉由這些課外活動,我們之間變得更加熟絡,也會在閒暇之餘一起出遊。
所有出遊景點中,華盛頓大學走訪在我心中留下烙印,美麗的校園及書香氣息促使我再次造訪,即便需要花上超過半天搭乘公共運輸,依舊值得。尤其在櫻花季時,滿滿遊客的校園與粉色濾鏡的氛圍,讓人剎那間懂得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那些在哈利波特取景圖書館裡的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專注於自己的事情,特別讓人羨慕,這些美景是屬於他們奮鬥來沉浸式享受的。而正是這樣子有機會踏出去看看世界,發現世界的美好,讓我在面對生活問題與學科壓力時,擁有向前突破的動力。
五、 研修之具體效益(請條列式列舉)
1. 生活能力之提升
下廚能力:
因美國基礎生活開銷偏高,外出飲食花費高。在學校期間,嘗試做出各種料理與異國朋友分享,自己做出的料理總是特別美味。而在選擇廚具方面,我也會到各超市比價與仔細查看其成分是否含有PFOA等人體有害物質,避免在追求營養的同時,得不償失。
安全意識:
在美利堅合眾國,路上可見因毒品導致精神異常的人,在新聞中亦曾聽聞搶劫、砸車的負面影響。獨自出門或三兩好友結伴出行時,我們會在手機軟體中確認途經路程與目的地是否曾發生過類似案件,也在途中謹慎觀察周遭環境,以防任何危險發生。所幸在美國的這幾個月中,遇到的都是善良熱心的人,有時還會主動提出幫忙。
2. 拓展交友圈
無論是校園的友善氛圍,抑或旅行時遇見的新朋友,在這邊的社交距離似乎沒有亞洲都市裡的距離感,大家透過聊天與分享的方式建立跨國友誼,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宗教、信仰與真實現況。在這次交換期間中,認識到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只要一放假她便四處遊玩,到過Miami、Los Angeles、Las Vegas、Hawaii,結交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而她也會在回來校園時,第一個找我分享她的旅行趣談。有些人是活躍的,有些人是安靜的,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圈中,他們大概率不會相識,正如我和這位上海朋友的奇妙緣分。
3. 體驗與亞洲迥異之學習方法-獨立執行項目與批判性思考
在聖馬丁大學的課程中,主要以小班制教學,老師可以顧及班上所有同學的狀態,並且適時給予反饋。我認為很重要的態度是所有學生必須高度專注在課堂上並有所回應,在對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是問題。在執行每一項項目時,若有不懂的地方便即時提出疑惑,老師們都會在給予肯定後,解釋這樣的說辭是否正確妥當。
簡單的例子,像是危害性廢棄物工程課堂上的小問題,教授問我們認為哪一樣物質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應該更長,為什麼?我回答錯誤,不過教授在肯定我正確的想法之後,補充應該還需要考慮到的其他面向。
在這樣專業思維模式建立之下,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會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當然,在課堂上若是遇到自己不認同的觀點,也可以在老師同意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老師、同學討論。層層堆疊的知識培養,在這樣教育體系成長的過程之下,獨立進行項目和團隊溝通的能力都能夠並進,也能夠培養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才。
4. 語言與溝通能力之提升
跨文化與國際交流間,語言是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礙。藉由這次在全英文的環境中,我對英文也有新的體悟:從前學英文總想學母語人士的口音及流利程度,然而在課堂上老師的對話中,我突然明白-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他們特別的口音,不需要和哪邊或是誰一樣,就像來自不同地方的共同母語亦會有地區的發音差別,勇敢地講出來,讓對方能夠理解才是主要目的,千萬不能因為口音及文法而害怕開口。
由於在這樣的文化大熔爐,學校裡也有許多有著不同母語的朋友們,因此我們可以在吃飯時,互相交換語言,也可以在課餘時間,學習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多元語言。在和不同國家的朋友見面時,嘗試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他們打招呼,顯得特別熟悉、親切。
5. 學會評估自身能力,表達需求與拒絕他人
從前的我,對於周遭朋友的邀約或需求總是盡力滿足,但這樣可能會壓縮到自己的時間、精力,影響到自己的心情,有些事情答應之後是會有壓力的。經過這幾個月的時間,我慢慢調整這樣的習慣,試著表達自己的心情、想法與需求,若是答應之後心中不那麼舒服的邀約,我會嘗試拒絕,表達出自己當下的觀點,也開始慢慢重視自己的行程安排,不會再以「時間是擠出來的」來要求自己將時間分散到零碎的社交或是多餘的瑣事上。
在表達需求的層面,美洲文化好像默默存在一個信念-你不說出來沒有人會知道。因此他們自然而然會在適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需求,尋求解決方法,讓對方可以清楚狀況、給予協助。相對之下,在台灣時自己的表達欲似乎極少被好好訴說過,更多的是自己調適及隱忍。藉由這次珍貴、難忘的機會,我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擁有這樣的底線之後,變得更加從容自若。
6. 時間管理能力
從小就讀音樂班的教育體制中,需要將時間分配到學科與術科之間的平衡發展,原以為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已經相當熟稔。然而,在這邊的時間比想像中更為自由,有大把充裕的時間需要自己妥善規劃,否則便容易蹉跎而過。加上因為地廣的原因,每每出門都需要耗費許多時間搭公車及走路,即便到最近的超市可能會花一兩個小時。
透過安排時間學習新知、打理生活、規律運動、定期覆盤,去看看不同地方的地形景觀與人文風貌,每一項體驗都能從中獲得寶貴養分,獨自靜下來沉澱的時間也十分重要,幫助自己更瞭解自己、時時刻刻發生的變化、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在這邊的日子過得非常充實。
7. 調整未來展望與人生方向
美國曾經是我考慮發展的方向,藉由這次近半年的體驗,清楚認知自己的想法。曾經有人對我說:「是金子在哪兒都能發光,將自己的潛能無限發揮,就會是最好的你。」於我而言,所有重要的人、事、物都在臺灣生根發芽,美國的發展機會似乎不那麼適合我。然而透過這次學海飛颺計畫,人生對我有了全新釋義。過往的貪心,什麼都想學、想嘗試的心態,深刻瞭解巴菲特先生「專注於一件事」的經典。謝謝在這項項目背後努力、支持的每一位師長與前輩、我的父母及朋友們。
六、 感想與建議
在美國,處處是機會,無限發展可能等著那群肯努力的人們一一實現。生活無論在哪,認真過才有意義。經由這次學海飛颺計畫交換經驗,對我受益匪淺,不僅從中獲得許多珍貴的經驗,新能力與新體悟的成長更是無法以時間金錢衡量的。第一次長時間的異鄉生活便在跨越大洋兩岸的國度,所有事情必須學會自己面對、安排、抉擇、消化。當學會獨自沉澱時,開始逐漸瞭解自己的心情變化、想要完成的夢想,甚至什麼於我而言是真正重要的。世界之大,讀萬卷書的同時嘗試跳脫自己的舒適圈,體驗不同文化的平行世界,去見識所有想嘗試的不同生活層次。那些在書中無法被說服的理論,到現實都將成為自己的資本,活躍在色彩繽紛的生活中。
在聖馬丁大學中,許多不同背景的老師、學生與行政人員組成小型社區,大多錯誤都可以被接受與原諒。在這個社區裡的人們有著多元文化的高包容度,見面時的「Small Talk」是我在離開前才逐漸適應的文化差異。在這邊所有遇見的人、事、物,都帶給我不同層面的刺激,無論是在表達想法,抑或生活習慣等的差異,都將成為屬於我獨一無二的難忘回憶。四大經濟體之一的美國-名副其實的自由國度--許多人為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紛至沓來,這些美好都將拓展我的世界觀。然而我一心所屬唯有台灣--我的家鄉,那份見面問候「吃飽沒?」的溫暖帶給我的歸屬感。經歷這次的美國夢體驗,我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奮鬥的源泉,當工作化為興趣時,彷彿一切都熱情都不會燃燒殆盡,而在工作之餘的生活平衡將注入更多靈感,為這些精采體驗加成。這些日子所收穫的養分,將化為我在航向未來旅程中的支撐養分。希望自己能夠利用所學專業與能力,回饋家鄉社稷,成為能夠在社會分享幸福感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