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物治系】赴日本德島文理大學參訪活動-參訪心得

VR課程體驗輪椅人士可能遇到的不便圖片
VR課程體驗輪椅人士可能遇到的不便
ADL的繃帶課程圖片
ADL的繃帶課程
參訪競技輪椅選手訓練圖片
參訪競技輪椅選手訓練
MMT課程體驗+被指派扮演病人圖片
MMT課程體驗+被指派扮演病人
與德島大學的教授和八位大三學伴的相見歡!圖片
與德島大學的教授和八位大三學伴的相見歡!
【物治系】赴日本德島文理大學參訪活動-參訪心得圖片
【物治系】赴日本德島文理大學參訪活動-參訪心得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7-29

 

 

活動名稱:114年物治系師生赴日本德島文理大學參訪活動

活動日期:2025 07 01-06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本校物治系於7月1日至7月6日赴德島文理大學物治系參訪,藉由國際交流活動,以豐富學生之學習視野。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因此次為本系初次赴德島文理大學,7月1日至7月3日由老師陪同本系學生參訪德島文理大學及物治系,7月4日至7月6日本系學生留在德島上課。第一天對方國際處永本老師先帶著同學認識德島文理大學,參觀圖書館、物治系、以及特別的音樂系等不同的單位。接著幾天學生有參與日本同學的課程(物理治療評估學實習、日常生活活動學實習、健康運動管理學實習等),也有接受對方教師特別的教學(VR運用、動作分析、輪椅應用等),7月5日由對方老師以及學伴帶領本系學生至德島市區著名景點參觀。

、參訪心得

系所年級:物治二    

學生姓名:雷諾欣

我們參與了三年級的「日常生活活動学実習」,這堂課的內容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繃帶包扎的方式、轉位的方法與注意要點、助行器的使用都與我平時在中山醫學習到的不同,差異之處不僅體現在技術本身,更在於細節處理與邏輯思維的差異,以繃帶包紮為例,日本學生在進行包紮時,會特別注意張力的控制與方向性,轉位時使用的也是更快速輕鬆、且較少與患者接觸的方式。

在課程中日本是用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使用何種包紮方式,而我們是教導各種包紮方式但缺少實際應用情形,這種以臨床邏輯為主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只是「學會怎麼做」,更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做」。相比之下,我不禁感嘆我們的課程雖然注重技巧的完整傳授,但在實際應用與思考訓練上仍有進步空間。

這幾天的經歷,我不僅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也從觀察與互動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啟發。日本師長與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課程設計的用心、設備技術的不同,以及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都是我此行最深刻的收穫。

系所年級:物治二   

學生姓名:林筱涵

德島文理大學的課程十分有趣,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課程是輪椅逃生課和ADL課程。

分別簡述一下這兩堂課,輪椅逃生課是一個特別的講座,這個課程的學員只有我們五個台灣人,有點運用到生物力學的概念,會讓我們簡述一下力矩的關係,我學到了原來上樓梯時,前面的人負重會較大,這跟我原本的想法大相逕庭,除此之外,他還模擬了五個不同的地形,像是水溝蓋、泥巴、崎嶇的木塊等等。讓我們真的實際成為推輪椅和坐在輪椅椅上的人的感覺,我也學到了很多技巧,這是我在台灣不知道的。ADL課也是我們很多人印象深刻的。他教大家怎麼用繃帶還有輪椅轉位,雖然這些在台灣有學過,但是其實還是不太一樣,日本有更多的小技巧與工具。例如轉位,台灣人是直接用手抓著病人的褲襠,直接轉位。而日本人是用一個很像滑板的小工具,讓病人用「溜」的從床上溜到輪椅上,我真的覺得超酷的,這樣其實也會對治療師比較友善,可以使治療師保留力氣到其他地方。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在這趟日本交流活動中,我遇到的最大難關就是語言的問題,我只看得懂一點點平假名,記憶力又不太好,甚至他們的名字我也花了好幾天才背起來。所以跟他們溝通起來蠻困難的,只能靠著翻譯軟體,看著旁邊的幾個同學能跟日本人對答如流,讓我十分羨慕,也讓我更確信了,在這個暑假一定要把日文學好的這個信念。

系所年級:物治二   

學生姓名:周怡瑄

前往日本交流一直是我的人生清單之一,這一次去日本德島文理大學參訪,讓我看到了台灣和日本物理治療教學的異同。第一堂課上的剛好是學期末結束前的MMT,因此特別有印象,參與後發現日本學校在上這門課時和中山醫上課的方式很相似,都是以學生分組報告與講解給全班學生的方式,但不一樣的是他們是針對某個疾病去示範肌力等級,而中山醫是把每一個等級都講解的很清楚。

ADL課程也不太一樣,有可能是因為文化不同,在日本很重視男女之間的距離,因此他們會設計一些工具來幫助治療師避免直接接觸病人,例如在轉移病人到輪椅上的時候日本會用轉移板,而台灣的教學方式則是直接將病人抱起。我認為各有優缺點,轉移板確實能讓治療師更加輕鬆且可以避免兩性問題發生,但相對安全性不夠,病人無法完全受到保護,容易因治療師失誤而產生危險。這次交流還有一件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在結束課程後的放學時間我們被日本學生邀請去看一名輪椅競技選手的訓練。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競技輪椅,也是第一次知道他們平常訓練的狀態,看著他為了夢想咬牙堅持的樣子真的讓我觸動很深,他是個第五頸椎受傷而造成下肢癱瘓與上肢肌力有問題的病患,卻也是個年輕的奧運選手。幫助他訓練的除了老師還有兩名學生,他們在幫他訓練的時候完全不會心軟,而且很認真的在幫他按摩、計時、測速率與心跳等,他們說他是選手所以不能放鬆要嚴格一點才能真正幫他達成夢想,我也衷心希望他可以在下一次的奧運上贏得冠軍!

這次交流讓我發現日本真的很努力的在推廣衛教,有一堂輪椅課的老師說因為日本地震和海嘯很頻繁,所以他們很積極的在想要如何減少老人與行動不方便的人更快的逃生,所以發明了一些減輕負擔的工具,以及頻繁的社區宣導和防災訓練,我認為台灣也應該更重視防災觀念。

系所年級:物治二   

學生姓名:唐紹恩

徳島文理大學無論是教授們還是同學們都十分熱情。即使語言不通,也不嫌麻煩的跟我們透過英文和翻譯軟體聊天。也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們也不會跟不上,想當然在交流學習上也十分順利。我們體驗到多種課程例:動作捕捉、輪椅避難、VR應用等創新課程。當然也有一些像ADL等的基本課程,但無一例外我們都學到了許多新知。

在上課的練習時間我們也分享了在台灣上課時我們所學到的方法,也在這時互相比較後我們了解到不同國家會因為不同文化發展出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台灣適用的方式可能不一定適合日本。但兩國的方法雖然都各有優缺點,初衷都包含了為病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在與日本學生交流時我們也交到許多朋友,也有學生邀請我們去參觀他們與以殘奧會為目標的輪椅競速選手的訓練,這是十分難得的經驗。我們也從中了解到脊髓完全損傷的選手是如何備賽,而身為治療師我們又該如何輔助他達成目標。

在日本學習到的方法讓我能透過更多角度去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醫療給予病人,也因此我相信此次交流的經驗會為我在未來臨床或實施治療時有十分大的幫助。

系所年級:物治二   

學生姓名:方貞棣

在這幾天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輪椅者避難講座」。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具體地了解災害發生時,輪椅使用者會遇到的各種困難。日本在防災設施和應對上的細節讓我非常佩服,我們甚至親自體驗了在水溝蓋、碎石路、泥地等不平路面推動輪椅會更加順暢且省力,也學習如何在上下樓時協助搬運。這堂課真的非常實用,也讓我重新思考環境設計對於身障者的重要性。

另外,也很感謝同行的台灣同學,在活動或吃飯的時候會幫忙簡單翻譯,讓我們更容易融入交流。而翻譯老師也一直在課堂上幫忙協助,讓我們可以更專注學習,真的幫助很大。

除了課堂外,課後的時間也讓我覺得很快樂,大家會約一起去吃飯、打保齡球、撞球等,這些在台灣也常做的事情,因為換了人、換了場景,整個體驗變得很不一樣。即使是像一起走回飯店這樣的小事,也變得特別有意義,真的很難得有這樣的交流機會。最後一天要離開的時候,大家都很不捨,但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期待能在台灣再次見到他們!

 

 

 

 

 

 

 

 

 

瀏覽數: